close




  台南縣鹽水天主堂可說是全台灣造型最特殊的教堂之一,不管是基督教堂或是天主教堂,很難在裡頭找到中國傳統的門聯或詩詞。但鹽水的天主堂,在整體建築架構上,卻不同於一般教堂模式,洋溢濃濃的中國風貌。



  鹽水天主教堂稱為「聖神堂」,位處鹽水鎮西門路旁,教會門前有一對也很難找得到的石獅子鎮護的教堂,石獅的雕工雄渾栩栩如生,配上門口兩側的門聯,若無屋預上的金字招牌「十字架」,實讓人聯想不出這是一座「天主教堂」。



西元十六世紀,天主教會派遣學識淵博的傳教士到中國,將西方的新知識介紹給中國人,同時容許中國人用自已的方式信仰天主教,使天主教逐漸被中國人接受。當年駐守「聖神堂」的李少峰神父,毅然地突破傳統,採中國傳統建築架構,完成中國風面貌的天主教堂,期望爭取更多的鹽水鎮民信仰天主。 



  踏進教區,迎面而來的是滿像本土寺廟名號的祭天殿、聖母亭。聖母亭外貌古樸莊嚴,裡頭供置聖母像,慈藹俯視芸芸眾生,據傳是根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全國天主教大會中的聖母造形,再參酌民間信仰中的媽祖塑像,雕鑿而成的「中華聖母像」。純中國風貌的聖神堂,在鹽水鎮雖僅有二、三十來年的歷史,但天主教已逐步深耕至各個角落,它的建築風貌也如它的教義一般,已是鹽水鎮民和研究田調者心中的美事。 




  台南教區的鹽水天主堂為德籍方濟會胡國臨神父,於民國44年所建立。在這民間宗教信仰濃厚的小鎮,想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胡神父努力不懈的精神,將所有心思全部集中在傳教,次年即有信眾受領洗進教,於是搭建一所極為簡陋的臨時聖堂,作道理廳之用。後因奉教者日漸增多,於是建造一所大聖堂,但因四周牆壁,多為木料建材,不花十年的功夫,經白蟻日蛀月月蝕,漸漸損壞到不堪使用的程度。 



民國58年李少峰神父接任第五位本堂神父,目睹聖堂破損之情況,並考量鹽水福傳環境,認為有整體規劃與重建的必要,首先興建一棟三層樓高的教友活動中心「鹽光館」,再建造一座中華聖母亭。李少峰神父一面建設堂區,一面積極籌備重建聖堂,歷經十餘年向台港澳三地教友及好友募款,終於在民國75年於舊堂原址重建一中國宮殿式的聖堂祭天殿。 


  祭天殿專為欽崇天主、朝拜聖體、頌經祈禱、祭祀天主之聖殿,教堂內部設計,處處可見李少峰神父的巧思,令人嘆為觀止。中國式的壁畫,蘊含天主教教義之精髓,如祭台正中央拱型壁龕上方,繪有聖堂主保天主聖三圖像,兩側是天堂凱旋教會諸神聖及天使畫像,他們的容貌和服裝,皆是中華民族傳統形象,完全順應時代潮流,表彰教會信仰及禮儀之本土化。 





  天主三聖像下方壁畫乃耶穌受難前夕建立聖體聖事之最後晚餐圖,主食是包子,餐具是筷子。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以孔孟造型繪於祭天壇之上,東方文化與西方宗教融合而成的地方建築,具有難得一見的強烈風格。



  主祭桌正面之大理石雕像,為聖節婦王羅曼德生前家居生活之素描圖;聖堂兩側較低層的壁畫係中華殉道諸聖事蹟。來到鹽水天主聖神堂的人無論是過客或朝聖教友,都會深深被教堂內的壁畫所吸引,它的文化藝術價值,日漸引起教內外的重視,譽為台灣本土及天主教會之寶。 




  鹽水天主堂聖母亭內供奉一尊木雕的聖母像,慈藹俯視芸芸眾生,雕像據說是出自新竹雷夢鈞修士根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全國天主教大會中的聖母造形,所雕鑿而成的「中華聖母像」。目前除了鹽水,還有麻豆和聖地耶路撒冷兩處供奉有中華聖母。著清朝太后服裝的聖母像,因長期被蠟燭燃燒所產生的煙燻,木頭的顏色已加深,因此有「黑聖母」之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の魂黃虎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