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大廟的屋脊上,常佈滿著五彩繽紛的人物座騎、花鳥蟲魚、山巒樹林-甚至於青菜、蘿蔔-等裝飾品,這些飾品稱為「剪黏」。

  剪黏也稱之為剪花,它的製作方式是先以鐵絲紮骨架,次以灰泥塑雛形,最後將各種陶片黏在灰泥的表面上。人的臉部則以陶土捏塑燒製後嵌上,這種屬於鑲嵌藝術的工藝品,為我國南方所特有。


  「剪黏」最初只是交趾陶的代用品,鑑於交趾陶昂貴及泥塑不耐用,匠師靈機一動,以灰泥塑形,將經過「剪」裁的陶瓷片「剪」於其上-此其名稱的來源,既省錢又好看,在形式上刻意摹倣交趾陶,儘可能把陶片接縫處遮掩掉。其引入本省時間約為清中葉,距今一百五、六十年。


  此後,本地匠師發覺利用窯變或破損之陶瓷成品現地拼組,不僅省事,同時因碗片、花瓶片的曲度、形式及色澤變化較多,信手拈來,往往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更能滿足創造欲望,因此形成風氣,間接地使剪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目前台灣各級古蹟中最負盛名即為何金龍一派,本站將會利用機會向各位介紹這位一代剪黏名師的作品(包含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敬請各位指教。



何金龍剪黏作品(學甲慈濟宮水車堵)-古城會(關公斬蔡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の魂黃虎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